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区论坛2025年会报告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区论坛2025年会报告
2025年10月29日06:38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陈国敬 郭敏阳
2025年金融区论坛年会10月27日在北京开幕。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班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等重点围绕加快构建全面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更好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不断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等问题,发出了继续支持欧共体的积极信号。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强度“2008年2017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深刻反思危机成因和教训,认识到个别金融机构的稳定并不代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我们需要弥补微观审慎监管短板,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防止金融风险周期性积累及其跨机构、市场、部门、国界传导,强化金融风险循环。”潘功胜表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中国就成为第一个在房地产融资领域出台最低首付比例政策的国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率先推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宏观审慎管理的实践路径。接下来,班功胜表示,政府将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从评估来看,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宏观审慎评估(MPA)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潘功胜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将MPA分成两部分。有些侧重于评估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另一部分侧重于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协助宏观审慎管理。我们目前正在制定暂定计划,并计划与金融机构联系,并在实施前进行进一步改进。同时,完善和强化重点机构和领域的风险防范措施。班功胜表示,将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监管,并发挥作用充分利用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复苏及处置计划。及时公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方便后续监管工作落实。扩大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聚焦金融机构杠杆水平与期限错配问题,快速防范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累积,抑制金融市场“羊群效应”。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建立限制流动性风险的中央对手方和流动性支持机制。我们将继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形势及时采取逆周期调控措施,保持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坚定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和优化房地产财务分析框架。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 “我们会考虑在特定场景下向非银行机构提供流动性的制度安排。”潘基文表示,将继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高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水平。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治理和管理机制。特别是宏观审慎管理需要统筹协调。今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稳定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沟通、协调和落实。下一步,央行将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发挥协同效应。严格金融纪律、市场纪律和监管标准,防止风险蔓延和道德风险。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改革,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法律保障。 “十四五”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期间,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逐步取得重要成果。李云泽表示,中国将投入更多财政力量,落实“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加快金融实力建设,确保在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取得决定性进展。首先要着力改善经济金融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云泽表示,我们将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同作用,坚持货物投资和人才投资并重,将贷款条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构建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大对战略重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更多金融资源。坚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根本出发点乌斯特里。李云泽表示,要推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找准定位,聚焦核心业务,分散竞争,实现特色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建现代金融生态系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要更好协调金融发展与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李云泽表示,国家将坚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本方针。筑牢风险防控屏障。巩固风险处置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中小企业整合重组金融机构,力争减量提质。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和补充资本,完善处理资源和手段,确保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并努力加强多双边合作,完善跨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提高国际监管合作和危机管理效率,共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扩大高水平开放“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预计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是为了扩大网上支付业务试点范围和种类,促进跨境高水平开放。边境贸易,优化新型商业经营主体外汇资金支付,便利对目标企业的管控。加大服务贸易代理力度,促进贸易创新发展。朱鹤新表示,将完善汇率政策体系,“越信任、越便利”。推动银行外汇业务改革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提高业务质量、扩大业务范围。能够接受指令和办理任务的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了5倍多。在推动外汇领域高水平机构开放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将强化总体改革谋划,统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高质量资本项目开放,深化外汇改革直接投资、跨境借贷、价值投资等重点领域管理。朱鹤新表示,9月份他抛出了一揽子跨境投融资道德规范。近期,我们还将宣布实施跨国企业外汇资本金一体化、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本管理等政策,实施自贸试验区外汇一体化管理改革创新,支持扩大自动开放新局面。此外,还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的交易所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朱鹤新表示,将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二合一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强智能化监管,加强监测预警。跨境资本流动,加大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促进开放合作,提高经贸韧性。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全球贸易总额年均增长5.4%,比前五年增长4.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尽管形势复杂,但世界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超过33万亿美元。朱鹤新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商品贸易国,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增强全球经济贸易韧性,为维护全球经贸规则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推进外汇领域深度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金融便利化,深化外汇市场发展,为各类主体有效配置外汇资源、管理外汇风险、更好参与全球经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2024年,日本外汇市场交易量预计将比2020年增长37%,涉外收入和支出规模预计比2020年增长64%。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入和支出达到11.6万亿美元,创同期最高数字。高水平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陈国敬 郭明阳)
(编辑: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