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6G发展路线图出炉 融合创新为关键词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在11月13日开幕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上,记者获悉,日本6G发展已进入技术创新加速、产业方向逐渐清晰的重要阶段。以“融合”和“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线正在逐步启动。来自行业主管部门、标准机构和国际组织的权威声​​音联手勾画6G发展的核心背景和未来前景。 “6G作为新一代智能综合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突破了传统移动通信的范畴,实现了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和支撑。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我国6G创新发展在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打造开放生态系统基础、深化拓展合作空间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研发技术领域集成创新成果成为推进6G发展路线图从“规划”走向“现实”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系统推进关键技术、网络架构、系统设计等6G专题创新研究,开展大规模6G技术征集,形成了300多项6G关键技术储备,会议发表了《6G AI原生研究》等10余篇6G技术研究报告。“e设计技术架构”和“设备侧代理通信技术要求与设计”,重点展示了6G概念的各种原型和应用,如超大天线原型机、感知智能融合应用演示系统等。“重大独特创新往往产生于深入的基础研究,出现在跨学科领域。”张云明表示,6G将从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拓展到与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跨领域融合,强调将实现高效联接。未来,要深化移动通信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和资源聚集,积极设计培育6G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尝试。 “AI手机、智能手机、AI眼镜等外设将是主要发展方向。AI融合终端和XR将进一步提高交互的自然度和沉浸感,有望成为6G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随着6G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移动终端将进入智能体新时代,给应用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鼓励产业以设备创新为抓手,构建6G新发展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6G发展始终立足全球视野,与国际标准流程产生共鸣。中国电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介绍,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6G六大应用场景和主要功能体系明确了全球6G发展方向。作为标准制定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已经讨论了6G愿景、技术路线图、系统设计等,并已开始制定网络和业务需求。开展了网络架构、安全等研究项目,首次制定了标准化进度表和技术路线图。文库等行业专家基于国际共识,提出了6G的三个重要方向:“终端融合、智能融合、星地融合”。在设备层面,手机传统的单一制式将被打破,向智能化、多制式、便携化演进。同时,车载终端将成为“移动无线枢纽”,实现交通与通讯终端的紧密结合。在智能集成层面,6G时代将带来人工智能网络之间的智能和双向连接。赋权使网络从“被动传输”转向“智能感知”。通信和情报的原生集成。在星地一体化层面,通过地面与卫星网络的互联互通,打破传统地面通信覆盖范围的限制,实现全球流畅互联,完成天地一体化通信一体化推进。我国6G路线图的实施,离不开清晰的演进节奏和商业预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主席斯瀚预计,6G将于2030年后在中国、欧洲、美国等国家率先商用。到2040年,6G连接数预计将超过50亿,占全球总连接数的50%以上。这预事实表明,6G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斯汉还提出了“两步走”的6G演进路径。第一步是充分利用 5G 的潜力。只有建设稳定实用的5G网络,真正为数字社会做出贡献,兑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诺,才能为未来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是向6G迈进。一旦5G的价值全部实现,6G的发展也将成为事实。 “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并且正在与6G融合和完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后续6G推进小组将继续与业界合作,深化以通信、智能、算力、数据、感知为核心要素的6G研究,为6G构建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技术基础。万物互联,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进步。